词牌名为「临江仙 」的诗词(1218 首)

临江仙 其三 初夏清溪闲泛

清代· 曹尔堪

十亩之间新霁色,爱看桑者闲闲。扁舟歇处野蒿繁。

小桥蝌蚪黑,急水队鱼斑。

我羡村家风味美,修然茅屋三间。柳阴泥湿麦泥干,晓莺新识路,飞去又飞还。

临江仙 依韵和二姑

清代· 费墨娟

落尽丹枫帘不卷,晚来伫立窗前。一别未见又经年。

金湖人远隔,雁字结遥天。

况是诗筒遥寄我,开缄情意殷然。三生难断此因缘。

阳春难续和,几度拂华笺。

临江仙

宋代· 张孝祥

误入蓬莱仙境,松风十里凄凉。众中仙子淡梳妆。

瑶琴横膝上,一曲泛宫商。独步寂寥归去睡,月华冷淡高堂。

觉来犹惜有馀香。有心归洛浦,无计梦襄王。

临江仙·白云堂前春解舞

清代· 曹雪芹

白云堂前春解舞,东风卷得均匀。蜂围蝶阵乱纷纷,几曾随逝水?岂必委芳尘?
万缕千丝终不改,任他随聚随分。韶华休笑本无根: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。

临江仙·明月清风无尽岁

金朝· 元好问

明月清风无尽岁,平生老子南楼。阎闾谈笑说封侯。谁能知许事,一笑去来休。旧见辋川图画里,十年孤负欢游。百金早晚得菟裘。与君成二老,来往亦风流。

临江仙 与钦叔饮二首

元代· 元好问

邂逅一尊文字饮,春风为洗愁颜。花枝入鬓笑诗班。登临千古意,天澹夕阳间。南去北来行老矣,人生茅屋三间。何人得似谢东山。紫箫明月底,高竹倚风鬟。

临江仙

宋代· 王以宁

此理循环如引锯,春来百草菲菲。道人一笑悟前非。功名真长物,夕霭与朝霏。
梦褥清孙今禄隐,漫郎自许风期。江楼景物得旬时。平芜三百里,天阔夕阳迟。

临江仙 月当头夜待月

清代· 袁绶

未许婵娟全面露,当头虚说相逢。痴云深护广寒宫。

中宵明镜掩,可是晚妆慵。

窗外蜜梅初破蕊,生怜香影迷蒙。箫声吹彻玉玲珑。

幽怀何处诉,惆怅倚西风。

临江仙 九日,舟泊安庆城下,晚歇临江水驿

元代· 吴澄

景佳甚,与徐道川方复齐况肩吾方清之驿亭草酌。子文京侍以殊乡又逢秋晚分韵,得殊字,赋临江仙去岁家山重九日,西风短帽萧疏。如今景物几曾殊。舒州城下月,未觉此身孤。胜友二三成草草,只怜有酒无茱。江涵万象碧霄虚。客星何处是,光彩近辰居。

临江仙(壬戌岁生日书怀)

宋代· 辛弃疾

六十三年无限事,从头悔恨难追。已知六十二年非。只应今日是,后日又寻思。
少是多非惟有酒,何须过后方知。从今休似去年时。病中留客饮,醉里和人诗。

临江仙 对雪忆君晦寄六妹

明代· 沈宜修

窗外萧萧疏竹响,一帘柳絮轻飘。暮寒庭院逼琼瑶。

谢家芳玉树,相对在梅梢。

团扇空思歌白紸,湘天雁语无聊。自怜杯酒独寒宵。

故乡今夜月,剡曲泛舟还。

临江仙

唐代· 许庭

不见随河堤上柳,绿阴流水依依。龙舟东下疾于飞。千条万叶,浓翠染旌旗。记得当年春去也,锦帆不见西归。故抛轻絮点人衣。如将亡国恨,说与路人知。

临江仙·茅屋三间临木杪

宋代· 倪偁

茅屋三间临木杪,门前流水潺潺。林泉得趣喜身闲。开窗延翠竹,翦树纳青山。行乐政须筋力健,莫令白发衰颜。与君藜杖极跻攀。岭头舒望眼,天末数烟鬟。

临江仙·俗务相仍何日了

元代· 蒲道源

俗务相仍何日了,纷纷百绪千头。空教萦绕似遭囚。情知鸥与鹭,亦解替人羞。春晓拂衣随父老,扶携寻壑经丘。本无肥马衣轻裘。闲身元自在,不问几宜休。

临江仙·微雨乍晴,江干晚眺。时正闻陕警,用屯田韵,即依其韵

清代· 李岳瑞

镜浦过雨,扶小槛,送归帆。春潮昨夜愁添。正暮烟凝紫,更晴涨拖蓝。

流光冉冉迅羽,柳摇残梦老江南。

南雁北归悭。信息乡山,万里崤函。指夕波明处,但斜照红衔。

新寒。向暝渐紧,上钩休任风帘。

临江仙·每日行持都不是

金朝· 王哲

每日行持都不是,今朝顿觉舒宽。□和交媾聚成团。婴儿投姹女,虎绕与龙蟠。四象同房搓玉线,一穿透过金丹。自然光艳出泥丸。有言言不尽,无说说非难。

临江仙(送鄞令李易初)

宋代· 舒亶

折柳门前鹦鹉绿,河梁小驻归船。不堪花发对离筵。孤村啼鴂日,深院落花天。
文采弟兄真叠玉,赤霄去路谁先。明朝便恐各风烟。江山如有恨,桃李自无言。

临江仙 其八 同纫兰四妹作,即呈雪兰大姊、蘅芳、蓉岑两妹,并怀顾羽素表妹,无锡王畹兰五妹

清代· 杨芸

记得针神同学绣,绣床恰并香肩。天生慧性可人怜。

翻新花样巧,枝叶十分妍。

傍舍济尼邀礼佛,玉炉小炷檀烟。买丝辛苦绣金仙。

庄严瞻法相,十指见青莲。

临江仙 春日,吴别驾乔夫人招游西湖,即席赋赠

清代· 张淑

烟景东皇花柳簇,画船况泛西湖。湖心亭上即仙都。

六桥山翠积,环绕镜中图。

冠帔主人诗击钵,列钗竞倒琼壶。胜游四美足欢娱。

晚钟何处起,明月又金铺。

临江仙 次月卿贺生日词韵戊午岁

元代· 陈栎

吾族英才常接迹,年来似晓星稀。子言日出喜能卮。

先兄元不死,儿白马良眉。

青佩次孙欣得与,樊川小侄名宜。香分甲午月宫枝。

各当传祖钵,教养愿观颐。